定远本地电视台招聘信息
明朝爱国将领戚继光,为何能使“戚家军”处于不败之地?
兵要练方可精,
刀当磨刃才利,
马必驯驰骋行。
为将者务必有爱国之心
属士兵理当遵守军纪令
有勇有谋,才是良将;
无邪无惧,方为英豪;
有爱国情怀,必有坚强意志;
无民族气节,必定卑躬屈膝
戚继光属于爱国栋梁,
首先一点,戚继光给戚家军配备的武器装备是顶级的。大家可能都认为戚家军纵横天下靠的是戚继光改造的鸳鸯阵,
没错,我不否认,鸳鸯阵是戚家军的一个很大的成功因素,但其实不止鸳鸯阵这么简单,戚家军配备的炮火火力是远超同时代的。一个地方武装部队的火器规模甚至超越了当时的京城神机营!
弗朗机炮、神威将军炮、大口径加农炮等,这些在抗日期间我们的抗日武装依然还在使用的武器,在那时便已经在戚家军规模配置了,而日本到了江户时代后期才有了大型火炮的出现。戚家军的武器装备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前列的,最起码要比日本强出了一个档次!
其二,独特的义务兵。明代的义乌地区民风彪悍,骁勇善战,是非常好的兵源地。如果选择精壮力量组织起来、训练有素,会有惊人的战斗力。在古代总有这么
几个特殊地方的兵源素质特别强,例如,陕西地域的秦军,川蜀地域的川军,以及内蒙外蒙的游牧军队,战斗力都非常强悍。义乌,是一个很独特的兵源地,地域很小,但是它的战斗传统却丝毫不亚于上述的几个地方。戚继光以独到的眼光,大举进行军事制度改革,创新兵源选择地,取得了成效。
第三,治军有方、训练有素。戚继光是个治兵天才,有着独特的近乎苛刻的训练方法,他创造性地将抗倭前辈唐顺之的鸳鸯阵进行了改造,运用于战场中。我不知道戚继光练兵的具体细节,但我知道,如果没有充足的练兵备战,戚家军绝对发挥不出这么大的威力,义乌人再剽悍,如果一群乌合之众的话,那有什么战斗力可言。
第四,民族大义。
抗日期间,全国的名族大义被极大激发,全民族抗战热情被极大调动起来。在戚家军时代,也是一样的,江浙地区饱受倭寇侵扰,几乎每家每户都和倭奴有仇有很,打倭寇的思想根深蒂固,就像是吃饭睡觉打豆豆一样,不管刮风下雨,就是得干!在江浙地区,中华民族与入侵的倭寇的名族矛盾非常重,也就导致了义乌人敢于舍生忘死的拼搏精神。
第五,粮饷。既然要打仗我可以跟着唐顺之打嘛,也可以跟着俞大猷打嘛,为什么非得要死心塌地的跟着你戚继光呢?戚继光是个聪明人,军饷总共就这么多,这是朝廷规定的,但是咱们可以有别的经济来源,比如奖励制度 ,杀一个倭寇给多少钱,灭一个倭寇集体赏赐多少,都是明确规定的,另外,灭了倭寇之后,收获的战利品,一律不交公,大家平分!按功绩分,按职位分 按比例分,这都不重要了,反正戚家军的粮饷是很多的,当兵当两年回家就是富翁了。所以,就导致了戚家军看见倭奴就兴奋,就好像看见了在奔跑的钱一样。
战国后期秦军为什么战斗力强,因为独特的军功爵制度,你提了人头,我就给你算功给奖,这样的诱惑力下,士兵战斗力会大幅度地提升的。
导读
戚继光的戚家军经常打胜仗,是因为戚家军占据了几个优势。戚继光本身是一名优秀的将领,其次戚家军的兵源有一股子狠劲,打起仗来悍不畏死,第三,戚家军是当时明朝第二强的军队,仅次于李成梁的辽东铁骑,第四,有集上千年兵家之大成的鸳鸯阵***。
戚继光家里世代从军,从明朝初年开始就是世袭的登州卫指挥佥事,拥有大明王朝时代相传的饭票,只要大明江山还在,只要戚家嫡系一脉还有男丁存在,那么戚家的位置就是不可动摇的。
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从小教育戚继光要忠于职守,为官清廉,建功立业,戚继光将这些牢牢的记在心里。
戚继光十岁时就承袭了父亲的职位,登州卫指挥佥事,成为了明朝的高级将领。而作为军事世家,戚继光自然也是熟读兵书,对各种军事理论信手拈来,这将是他日后打败倭寇的基础。
戚继光还有一个优秀的品质,自律。无论外界怎样评论,戚继光依然保持一颗赤子之心,在调任北部边疆的三年中,认真研读兵书,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。
戚继光初到任,便开始对军队进行改革,整顿军纪,但显然这帮老兵油子并不买账,依旧我行我素。
戚继光接任宁绍台参将之后,正逢倭寇抢掠浙江慈溪。在慈溪东南的龙山爆发了龙山之战,就是这场龙山之战给戚继光上了一课。
士兵并不将倭寇赶尽杀绝,即使是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,他们认为倭寇早晚还会打回来。
戚继光意识到一支强大的军队,他的兵源质量是很重要的。当他偶然路过义乌时,他发现他找到了优质的兵源。
戚继光在那里见证了一场斗殴,全家男女老少齐上阵,用锄头、镰刀、菜刀,冲向能看见的敌人,与之拼命。
引言
明朝二十四臣,戚继光当之无愧占有一席之地。爱国将领、民族英雄、卓越军事家,是戚继光一生的真实写照!他亲手创建的“戚家军”,南征北战四十余年,南平倭寇,北镇蒙古,援朝抗倭,战无不胜。
“戚家军”,是明朝倭寇的噩梦,是北方蒙古骑兵的噩梦,能打造出如此优秀的军队,这和戚继光多年的作战经验,重视练兵的战备,擅于研究军事战略战术,是密切相关的!
俗话说:“兵不在多而在精”,《斯巴达三百勇士》,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。斯巴达国王——列奥尼达斯,亲率三百勇士,与数万波斯军队浴血奋战、殊死搏斗,虽然最终全军阵亡,但却以牺牲三百人的代价,换来了波斯军队两万余人的死伤!这场著名的——波斯希腊温泉关之役,让后人对斯巴达三百勇士,不畏牺牲、勇猛刚强的精神,致于了最崇高敬意!
(斯巴达三百勇士)
戚继光生活的时代,正处于明朝中后期,是为万历皇帝当政时期。这时的明朝军队早已是千疮百孔,漏洞百出。当时东南沿海一股不足百人的倭寇,居然“大摇大摆”的杀到了明朝陪都——南京,让12万明朝的“王牌师”——中央军,显得束手无策!
这是有明一代。多么荒唐、滑稽、可笑的事儿。虽然最后明军以“人多力量大”的优势,铲除了这波倭寇,但自己却是“杀敌八百,自损一千”;不,应该说是“杀敌一人,自损十余人”,明军以死伤一千余人的惨重代价,换回了南京短暂的安宁与稳定。
戚继光在29岁时,被调入浙江台州作了一名参将,为了防患倭寇骚扰,戚继光在得到直浙总督——胡宗宪的支持下,他决心重整兵队,另辟蹊径、重新招兵买马、编练新军。
依靠武艺的高低选来拔士兵,是招兵的通行条件之一。但除此之外,戚继光还总结道,挑选士兵,不能选那些“城市油滑之人”或“奸巧之人”,要选那些民风彪悍、深知民间疾苦、对倭寇有切肤之恨的“乡野老实之人”,为此,戚继光专门到义乌亲自去选拔了四千体格健壮、富有血性胆气的农民和矿工,按照“把、哨、旗、队”的方式,组成了一支新军。
戚继光对这些新兵,是以身作则,因材施教,彻底解决了“兵不识将,将不识兵”的问题。戚继光选拔兵员,是亲力亲为,对自己手下的士兵,是“爱屋及乌”,所以他组建的“戚家军”,才会在后来的许多战役中,屡战屡胜,这是戚继光军事上的“用人之道”,也是戚家军能成为常胜之师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15.16世纪的明朝,正处于冷热兵器的交替之期。欧洲的火药,已经取代了冷兵器的作战方式,而明朝面对倭寇节节失败,很大的原因在于,倭寇从欧洲引进了先进的热武器。
(戚继光研究的地雷)
戚继光深知明军在武器准备方面,大不如敌人。为了改进自己的武器装备,戚继光按照“旧可用者更新之,不堪者改设之,原未有者创造之”的原则,招聘天下工匠,制作新式武器,大力提高明军的火器威力,并且还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雷——“自犯钢轮火”,在作战时,“地雷”里面内装火药、钢轮和打火石,埋设在敌军进攻的必经之路,戚继光发明的地雷,比欧洲人发明的地雷,足足早了三百多年!
后来的“戚家军”,在南方抗倭时,火器装备率已达部队编制的一半以上,在北方抵御蒙古时更是达到七成以上,取得明显的装备优势。武器的革新,是戚家军取得作战胜利的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!
戚继光针对东南沿海滩涂较多、倭寇喜欢小股突击的特点,独创了历史上著名的阵法“鸳鸯阵”。
这种阵法,最大的优势就在于:左右对称性,每个小组以12人为一队,在作战时,前面的2名藤牌手,用腾牌遮挡敌箭矢和流弹,并投掷标枪,以达到敌人惊慌躲闪的效果;
(鸳鸯阵法图)
而后面2名狼筅手,就趁机用狼筅将敌人扫倒,与此同时,左右两边的4名长***,就肩负起负责照应前面的藤牌手和狼筅手,并趁机刺杀倒地的倭寇;最后再把2名镗钯手,作为第二线攻击力量,保护本队后方和翼侧;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jskji.com/post/34340.html